• 首页>
  • 考古发现>
  • 商朝没崛起前 夏朝频繁迁都究竟在躲什么 考古解读夏朝独特体制

商朝没崛起前 夏朝频繁迁都究竟在躲什么 考古解读夏朝独特体制

2025-02-19 17:21:22阅读量:1 字体:

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在文献记载中或与洪水有关,或与王室权力斗争密切相关,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为了巩固王朝统治而采取的举措。商朝在中国历史上以其频繁的迁都次数而闻名。根据史书记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前后迁都一十三度”。在商汤之前,商族迁徙了8次,而商汤之后,作为华夏正统的商王朝又迁都了5次,总共达到13次。直到盘庚迁至殷墟后,商朝的统治中心才稳定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

然而,考古发现揭示的商朝迁都情况远远不止于此。除了位于伊洛平原的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之外,在殷墟以北还发现了洹北商城,其时间稍早于殷墟,这暗示了盘庚迁都城最早可能位于洹北。

商朝没崛起前 夏朝频繁迁都究竟在躲什么 考古解读夏朝独特体制

与商朝相比,夏朝统治中心的变更同样频繁。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论,位于洛阳偃师一带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的遗存,河南省也在此设立了夏都博物馆。

根据《史记》的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太康是夏族群的第三任统治者,也是夏朝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君主。从第二任君主到末代君主,都以斟鄩为都。因此,夏朝的都邑似乎非常稳定,并不存在频繁迁都的情况。

然而,考古发现似乎不支持这一记载。最新的碳14测定显示,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与大禹所生活的龙山文化末期相差超过200年。因此,二里头无法证实太康到夏桀这400多年间的时间跨度。

此外,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继承关系。考古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是多个考古文化融合的产物,人们戏称二里头是最早的“移民城市”。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二里头并非夏朝最早的都邑。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史书记载中关于夏朝都城的情况。

夏朝的奠基者禹建立了三个都城,分别是阳翟、阳城、平阳。启继位后,先后立都于钧台、阳翟。太康和仲康居住在斟鄩,后来迁都至帝丘,少康又先后迁都至阳翟和原。接下来的君主都城情况不明,直到孔甲时期迁都至西河,最终夏桀时又迁回斟鄩。

正如前文所述,二里头遗址(斟鄩)的绝对年代无法追溯到太康时期,这是否意味着文献记载有误呢?事实并非如此。

夏朝建立在成功治理洪水的基础上,因此,文献中从未将夏朝的迁都与躲避洪水联系在一起。夏朝面临的军事威胁有两次,一次是来自东夷集团的后羿和寒浞,另一次是商族在夏末时期在河北地区崛起。


太康失国是夏朝遭遇的第一次统治危机,后羿“入居斟寻”,并“因夏民以代夏政”,先后扶持了傀儡君主仲康和相。随后,后羿的宠臣寒浞杀死了后羿和夏朝的君主相,正式取代夏朝。

后羿和寒浞对夏朝的统治持续了大约40年,然后少康在诸侯的支持下反攻夏邑,并迁都至原,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商族崛起则是夏朝面临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统治危机。然而,在商族全面形成对夏朝的军事威胁之前,夏朝可以轻易调动九夷之兵讨伐商族,甚至囚禁商汤于夏台。

考古发现也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二、三期(公元前1705年至公元前1635年)期间,河北的下七垣文化(早期商文化)尚未发现以大型都邑为中心的遗址,上百处遗址散布在武安、涉县、磁县、永年和邯郸等多个区域。这表明当时的商族群仍处于不稳定的迁徙状态,尚未形成稳定的统治中心。与二里头占地300万平方米的巨大遗址相比,商族的实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能够迫使夏朝迁都以躲避外部威胁的时间,只有太康失国后的40年,以及夏桀二十八年到三十一年商汤伐韦、顾进而取夏邑的4年时间。这无法解释夏朝在少康中兴到商朝崛起之间这段统治强盛时期为何仍频繁迁都。

然而,如果我们将建夏之初夏后氏的政权组织情况与夏朝迁都情况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夏朝独特的体制结构是导致其频繁迁都的根源。

夏朝起源于尧舜时代的部落联盟时期。当时的华夏政权结构是选择一个国家作为共主,其他方国共同组成松散的联盟体系,以团结起来对抗来自东夷、三苗和洪水的威胁。

所谓的“尧禅位于舜”,实际上只是将华夏集团的共主地位转交给了有虞氏,而尧所在的陶唐氏国君位置仍由尧的儿子继承,舜禅让给禹时也是如此。

因此,史书中所记载的尧舜禅让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情景:“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舜和禹的“避”,并非谦让,而是因为他们所在的部族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但并未成为原共主所在族群的最高首领,因此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政治中心。


因此,《吕氏春秋》中提到“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夏朝的建立只是将原本应由诸侯轮流担任的天下共主地位固定在夏后氏族群中,但尧舜时代诸侯万国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夏后氏之所以能打破华夏和东夷两大联盟轮流执政的局面,根源在于大禹通过治理洪水,建立了以夏后氏为首的姒姓内部小联盟。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除了这些同姓氏族外,大禹还通过联姻等方式与涂山氏、有仍氏等异姓族群建立了联盟关系,这些族群的联合体统称为夏族群。

正如前文所述,斟鄩不仅是地名,同时也是姓氏,《史记》中的斟鄩氏和斟灌氏都是姓氏。因此,当后羿取代夏朝政权时,当时在位的君主仲康和相父子还有时间征伐淮夷、黄夷,而寒浞杀死后羿和夏朝君主后,也不得不继续出兵,先后“使其子帅师灭斟灌”,“伐斟寻”。

这恰好说明,所谓的夏朝并非局限于一个地方或城市,君主迁徙到哪个联盟族群,那个族群就成为名义上的新共主。

再看考古发现。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研究,大禹建都的阳城是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该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与二里头文化在陶器器型上存在关联。

然而,王城岗遗址总面积仅为30万平方米,与早于它的尧都陶寺遗址(280万平方米)和晚于它的新砦遗址(100万平方米)以及二里头遗址(300万平方米)相比,都显得较小。即使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其他遗址相比,王城岗遗址也没有展现出王都应有的气势。正如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教授所说,该遗址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考古学上并未体现出与传世文献相符的“王朝气象”。

因此,夏朝都城的频繁迁徙实际上是在姒姓联盟内部进行的轮流“执政”,仍然延续了尧舜时代部落联盟体制的残留和缩影。

然而,夏朝与尧舜时代的情况不同。尧舜时代某一氏族成为宗主后,其首领自然而然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但夏朝的情况是宗主地位在姒姓族群间传递,最高首领却固定在大禹的直系子孙中。这种特殊的体制有些类似于古代日本国家中央机构在不同幕府将军间的传递,而名义上的君主只能固定在天皇家族。

夏朝的迁都频繁,根本原因是夏朝特殊的体制结构,即以夏后氏为首的姒姓内部联盟制度。夏朝的都城迁徙,并非简单地躲避自然灾害或军事威胁,而是体现了夏朝政权组织和权力传承的特点。

推荐阅读

  • 属牛人出生在什么时辰好(子时)

    属牛人出生在什么时辰好(子时)

    属牛人的命运受到出生时辰的影响,根据中国传统占星术,有三个特定时辰的属牛人会享有一生衣食无忧、福禄双全的好运。这三个时辰分别是子时(23:00-01:00)、午时(11:00-13:00)和酉时(17...

    阅读: 869

  • 牛不能和什么属相结婚(鼠)

    牛不能和什么属相结婚(鼠)

    属鼠、属羊、属马、属猴。生肖牛,代表着坚韧、踏实和稳定,他们通常以情感深沉和负责任而著称。然而,并非所有属相都与牛相得益彰,这些属相可能会与牛产生不和谐的关系,不宜成为夫妻。1、属鼠牛和鼠的组合可能会...

    阅读: 2278

  • 生肖鼠不能和哪些属相做夫妻(马)

    生肖鼠不能和哪些属相做夫妻(马)

    生肖马、生肖羊、生肖猴。生肖鼠作为十二生肖中的第一位,代表着机智、聪明和勤劳。然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说法,生肖鼠的人与这些属相不宜成婚,因为他们在命运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一、生肖鼠的...

    阅读: 825

  • 生肖蛇不能和哪些属相结婚(鼠)

    生肖蛇不能和哪些属相结婚(鼠)

    属鼠、属马、属猴、属猪。生肖蛇在传统占星术中被认为与这些生肖结合时会引发纷争和磨难,甚至被称为四不合”的伴侣。1、属鼠:勾心斗角,难以和谐生肖蛇和属鼠的结合往往充满了勾心斗角和矛盾。蛇通常...

    阅读: 816

  • 越老越幸运的五大生肖是什么(龙)

    越老越幸运的五大生肖是什么(龙)

    生肖龙、生肖马、生肖猴、生肖蛇、生肖羊。随着岁月的积淀,人们对晚年的时光更加珍惜。然而,在十二生肖中,这五个生肖被认为是越老越幸运、晚年福气满堂的代表。1. 生肖龙龙,被誉为"祥瑞宝典&qu...

    阅读: 434

  • 陶谦为什么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对自身和家族的考量)

    陶谦为什么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对自身和家族的考量)

    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的决定,既是基于对自身和家族的考量,也是基于对刘备的信任和对徐州百姓的责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各地群雄并起,争夺领土势如水火。在这混乱的时代,如何保全自身和家族,成为地方官员们考虑...

    阅读: 1710

  •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在于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又低估了秦王的能力。公元前227年,秦国成功地消灭了赵国,兵锋直指燕国。警报传来,燕王喜惊恐万分,但面对强大的秦军摆出的攻势,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献出了孤注一掷的...

    阅读: 517

  • 朱元璋为何收了那么多义子(培养自己的势力)

    朱元璋为何收了那么多义子(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中国历史上,收养义子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尤其在朱元璋时代,这一做法达到了顶峰。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中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这些义子的存在不仅成为了他的亲信,也是他为了巩固自己政治地位所采取的...

    阅读: 2337

  • 卢植的学生有谁(刘备和公孙瓒)

    卢植的学生有谁(刘备和公孙瓒)

    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往往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指导。无论是家族的传承还是通过拜师学艺,都是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成长的必经之路。卢植是三国时期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师。尽管你可能对卢植这个名...

    阅读: 2717

  • 为什么刘娥被逐出京城(政治斗争)

    为什么刘娥被逐出京城(政治斗争)

    自古以来,朝堂官场的争斗就像是一幅不断变幻的画卷,在这场斗争中,有人因才华横溢而受宠,有人则因权谋纷争而失势。宋朝时期也不例外,其中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便是宋太宗时期,宰相寇准与皇后刘娥之间的明争暗...

    阅读: 2216

热门文章